丹青中国——2024杰出艺术人物 邓治平

2024-11-15 15:29   来源: 互联网

在丹青的世界里,我们见证了无数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与卓越成就,他们用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艺术画卷,用色彩勾勒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

本次活动旨在表彰那些在书画艺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杰出艺术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但共同的是,他们都以笔墨为媒介,以画作为载体,传递着真善美的价值观,他们不仅技艺精湛,更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社会的关注与担当。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风格与情感,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文化自信。

邓治平,1957年1月21日生于北京。现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画家、书画鉴藏家、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扇子艺术协会艺术顾问、荣宝斋天津分店艺术顾问、北京半笏园美术馆馆长。师承娄师白、崔子范二位先生。

1991年2月在北京墨西哥大使馆举办《张明、邓治平中国画展》。

1992年5月在德国斯图加特举办《邓治平近作展》。

1995年6月在新加坡举办《邓治平花鸟画展》。

1997年3月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邓治平迎春画展》。

2000年11月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邓治平画展》。

2004年10月在加拿大维多利亚举办《邓治平国画精品展》并讲学。

2007年9月《中国艺术家国画作品鉴藏邓治平》出版发行。

2015年8月在北京798正仁美术馆举办《融·遇2015邓治平、朝鸿、陆春莉》三人展。

2016年5月《邓治平美术馆》在北京市房山区盛威德商务酒店开馆。

2018年2月《北京半笏园美术馆》开馆。

邓治平的艺术素养极为全面,除画花鸟画外,亦画山水、人物。他的作品笔墨浑厚、色彩明快、气势磅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自成家数。

《兰花》 1978年创作

“无胆者不敢创新”

——散记著名画家邓治平

蒋为民

“无胆者不敢创新”。

这听起来有点绕口的句子却是邓治平近年来新治的一方印,偶而能在其近作中得见,与其不熟悉的观者常生疑窦,不知此印语意何在?其实,许多与治平相识已久的朋友也未必知其真正含义,这位擅长当代大写意画且又喜交朋友的画家自2006年8月始便成了一位真正的“无胆者”,他因患胆结石症把胆囊摘除了,由此,邓治平又多了个“无胆者”的绰号。许多人想弄明白他是如何解释此印语的,但每次邓治平总是笑而不宣,只是强调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彻头彻尾的“无胆者”。将“无胆”与“创新”联系起来,想必邓治平是受其师娄师白的影响,对“胆敢独造”有了更进一步的领悟。邓常说,此语的解释可以有很多方面,就象一幅画,不同的观者因其学养不同、背景不同而有其不同的理解,没有人能够从每个角度都去解释清楚,除非他是上帝。

邓治平从“有胆”到“无胆”的过程,绘画是其最大的伙伴,如影形随,从幼年萌发兴趣到逐渐将绘画做成了职业,从信手涂鸦到渐成风格,其中的甘甜与酸楚想必邓治平很是刻骨铭心。

《荷花鸳鸯》 1990年创作

用邓治平自己的话说,“从小就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回忆儿时的情景,多半与画画有关。”邓治平祖上多是文化人,好读书、收藏、鉴赏与书画,正是这样的文化血脉让治平的绘画冲动与生俱来。在他的记忆中,儿时的两件事至今难忘。一件是在自己三四岁时,经常到住所前院的染坊店戏耍,调皮的他常用树枝蘸上染料水在砖地上涂抹,一次竟然把人家染好挂在院中凉晒的布充做画布在上面乱画一气,以至到后来无法收拾,遭到大人们的呵斥。一日,外婆偶然发现了外孙对绘画的兴趣,便用小瓶子灌些染料水拿回家来让外孙在废旧纸上习画。这样一来,既对治平的兴趣有了正确的引导,同时又避免了治平对染坊店的进一步祸害。外婆毕竟是位有学问的人,她早年毕业于燕京女子师范,曾经做过教师。在外婆的指导和鼓励下,不到数月工夫小治平的画果然画得很不错了。

另一件事发生在邓治平上小学二年级那年。暑假期间,哥哥带他到外公家小住,外公家中藏有众多名家书画作品,颇有文化底蕴的外公日常在家里便是以读书、赏画来消遣时光,有时也画上几笔。忽一日,外公外出,治平偷偷溜进外公的书房,他抄起书桌上的毛笔对着墙上悬挂的一幅清人高其佩的《竹篱牡丹》兴致勃勃地画了起来,但不管怎么画就是不理想,无奈之下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将画摘下来把宣纸铺在上面描摹。治平的画很快就画好了,大摸样自然是八九不离十,他得意地将自己的杰作贴在了外公书柜的玻璃门上以示炫耀,而当他回过头来再看高其佩的原作时,已然脏得不成样子,害怕的他慌乱中将画藏于书柜之下。

《喜到福来》 2014年创作

成名后的邓治平回忆起外公回到家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外公先是对治平的临摹大加赞赏,他万万也没有想到小治平在绘画方面有如此过人的天赋,即使他发现高其佩的作品被弄脏了也没有大发雷霆,要知道那可是他的心爱之物啊!治平说,若是在其他方面犯了错误外公肯定不会饶过他,因为外公这个人很严厉,平时也不喜欢治平。画弄脏了,外公虽然有些不大高兴,但是还是耐着性子给治平讲了习画的方法。他不仅告诉治平要如何用笔、用墨和如何设色等等,而且要求治平做事要有信心、要持之以恒。在治平要离开外公家时,外公特意从家藏的作品中拣出几件交与治平,瞩其认真临习。治平得到了外公的帮助,更加提升了对绘画的兴趣,返回自己家后,每天临摹名家画作便成了他的必修之课,有时甚至熬到深夜却也不知疲倦。治平把外公外婆看作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他认为是二位老人家首先发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和天赋,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才使得他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另外,外公收藏的历代名家画作对治平的成长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他有幸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进行练习。

人们从邓治平儿时的这两则趣事中不难看出,扎实的童子功正是他日后在绘画事业上腾飞的基础。如今的邓治平已成为中国画坛的佼佼者,这无疑是与他童年的爱好和所成长的环境分不开的。

《金钱花》 2008年创作

不幸的是,正当邓治平如饥似渴的学画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突然而至,他想成为画家的梦想也就随之破灭了。初中毕业后,他和那个时代大多数青年一样,来到农村插队落户,很快又转到农场插场,在那个时期他除了喜爱读书之外几乎是没有别的什么爱好,也曾因为写小说遭到批判而想到过轻生,好在阴差阳错地与死神擦肩而过,要不然他就没机会看到粉碎“四人帮”,也就没机会遇到能够影响他后来人生的画家张明了。

1978年9月的一天,插队返城后已分配到北京市蛋品批发部工作的邓治平与好友在娥眉酒家吃饭,闲聊中谈起彼此家中的书画藏品,没想到无意中的炫耀却引起了旁边一位吃客的注意。这位吃客便是张明。他对名家画作相当痴迷,当他听到邓与朋友间的谈话时,立刻上前搭讪,而且大家聊的颇为投机。

《桃花鳜鱼》 2001年创作

邓治平与张明是在饭桌上认识的,二位的友谊却是在彼此互相欣赏家中的藏品开始的。和许多人家一样,十年浩劫让治平外公收藏的书画所剩无几,仅存的几件墨宝便成为治平与张明交往的纽带,一有时间张明就来治平家中读画、赏画,你来我往,两个人的感情也就越来越深厚了。在张明的感染下,邓治平又重新点燃了儿时的旧梦,每逢六日就往琉璃厂跑,瞧着那些待估的作品,使他想成为一位画家的愿望更强烈了,于是习画也就成了他工余后的主要活动。

可以说,张明的出现改变了邓治平的命运,他不仅重新拾起了画笔,而且开始有机会接触到诸多当代画坛名家,李可染、吴作人、启功、何海霞、白雪石、董寿平、娄师白、崔子范、尹瘦石、秦岭云、田世光、俞致贞、刘力上等等,都是在那一时期认识的。治平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名家的滋养,自己的画艺和美学理念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他从心里感谢他们。

《雉鸡红蓼》2006年创作

娄师白和崔子范是邓治平习画的老师。1982年春,治平经画家尹瘦石先生介绍与娄师白先生相识,两人见面交谈颇为投缘,娄先生不仅作画相送,而且还给治平讲了许多有关习画的方法,打这之后治平便成了娄家的常客,他经常拿着自己的画作去向娄先生请教,在娄先生的指导下治平的绘事得到长足的进步。娄先生曾多次告诉治平作为画家要注意观察生活,要懂得创新,要尽力去摆脱别人的影子画自己的东西,并且将白石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导提示给治平。在与娄先生的接触中,治平渐渐悟出了“为画而画的画家是没有生命力的”道理。于是,他开始有意地从单纯地追求技法而转向注重观察生活,注重将生活中的层次与画面中的景深相呼应,注重到现实中去发现题材,开始画一些前人没画过的东西,从另类的视角去表现画家们熟写的事物,他开始走出去,到大自然中汲取灵感。1983年,他游庐山,创作了《小狐山》、《黄龙潭》;1986年,他游九华山,创作了《给孤独园》;1989年,他游绍兴,创作了《东湖佳境》;1990年,他游白洋淀,创作了《荷塘鸳鸯》;1990年,他又来到了白石老人的家乡,创作了《藕塘盛夏》等等,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如果说娄师白先生点化了邓治平要走自己的创作之路,那么崔子范先生则让邓治平找到了突破自我,树立画风的信心。1984年的一天,邓治平陪画家李凌云到崔子范家中做客,恰遇崔先生刚刚画完一幅“金鱼牡丹图”,浓墨重彩的表达方式立时给邓治平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崔先生笔下所产生的那种绝新的意境,令治平大开眼界,于是他对自己的创作定位又有了一次重新的思考,他要把崔先生奔放的色彩融入进自己的绘画之中,创作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从那一刻起他便开始了这个既艰辛而又漫长的探索。在他的作品中,意象的可以用抽象的形式去表达,抽象的可以用具象的形式来出现,以有形述无形,以无形达有形,游走在虚实之间,突破纸面有限空间的束缚,传达着他对现实的积极回应。结构、色彩、笔法、动感、力度、灵性,似乎这些概念在他的作品中很重要又都不重要,他的作品已经不满足于在视觉层面上的冲击,而是要通过对简约事物的反应传导自己在哲学层面和美学层面的思求。邓治平常跟朋友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张明先生让他重新拿起了画笔;娄师白先生让他掌握了传统绘画的技法;崔子范先生让他为自己确立了绘画发展的方向。

《同宿同飞》 1990年创作

邓治平独有的大写意画风,继承了诸多前辈的技法,构图洒脱,笔墨雄阔,色彩鲜而不艳,雅而不俗,质朴而不失灵性,逐渐获得了国内外藏家的认可与喜爱。从1991年2月在北京墨西哥大使馆举办《张明、邓治平中国画展》开始,邓治平陆续在德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地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其大部分作品均被藏家买走,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人气逐渐走高的画家。有人说,“画中国画需要的不仅是爆发力,还有积累;画中国画需要的不仅是继承,还有创新。”应该说,懂得此理的画家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够做到并成功的却很少。很幸运,邓治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了这令人羡慕的少数人。

面对眼下这个四处充斥着浮躁的社会,邓治平一直用感恩与平静这两个词来支撑着自己的创作,他说,自己所处的时代不可能让自己不受影响,诸多的诱惑也不可能让自己毫不动心,但在与诸多大师的频繁交往中,自己不但饱食了大师们的艺术思想与绘画技法,更通过耳濡目染领悟到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特有的人格魅力。李苦禅常言:“字画如其人,艺术及人品之体现,人无品格,行之不远,画无品格,下笔无方。”能得到众多大师级画家的指点,邓治平认为是上天的眷顾;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邓治平认为是大家的帮助,每有浮躁之冲动,邓治平便会想到感恩。这几年他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有时还自掏腰包资助残疾人,每当他参加完这些活动,心境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由此自己便会平静下来,他认为只有平静下来,自己的创作才能有进一步突破的可能。

《伯乐相马》 2010年创作

“无胆者不敢创新”,恐怕只有生于1957年1月21日的邓治平能想出用这个办法来激励自己。

写下此文前,笔者对出版不久的《中国艺术家国画作品鉴藏——邓治平》又一次进行了拜读,欣赏着收录于此的36幅贴有邓氏标签的大写意风格作品,仿佛与治平又来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而观其画中颇富哲理的格律诗词,更是激发了拙笔幼稚的诗性,斗胆写下,送给年富力强正处在上升通道中的邓治平先生:“少不更事画欲狂,青春懵懂画胆强,师范拨点启心智,泼诗入墨不寻常。”

2008年4月26日

《功名富贵》 创作2010年

《富贵喜声》2016年创作

《教子加官》2012年创作

《报喜图》 2012年创作

《红运喜声》2014年创作


责任编辑:刘淼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环球周刊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sitemap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