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2026北京海工展:锚定国家重大需求,赋能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8-25 17:29   来源: 互联网

海工装备是支撑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基石。在国家战略安全中,海工装备不仅是保障能源自主开发的关键工具,而且是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不仅能带动万亿级市场规模,而且作为深海科技落地的核心载体,成为突破技术瓶颈、培育未来产业的前沿阵地。海工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其自主可控与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实施、产业升级及科技竞争力提升。

2011年是中国海洋能源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

这一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推动海洋工程装备自主化”,标志着中国能源战略正式向深蓝挺进。同年,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成功交付,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海工装备国产化的里程碑。在政策东风与产业突破的双重驱动下,北京国际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展览会(CM北京海工展)应运而生。CM自2011年首次亮相便聚焦海洋能源开发全产业链,成为全球海工技术与装备交流的核心平台。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力支撑下,海工装备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将海洋工程装备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提出“突破深水、绿色、智能装备核心技术,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与此同时,“双碳”目标的提出,加速了海洋能源从传统油气向多元化清洁能源的延伸。2025年"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海洋装备”列为战略新兴产业,提出“加快深海油气、海上风电装备国产化”,目标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审定版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国家级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5年来,CM北京海工展锚定国家重大需求,赋能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海工装备制造及产业链企业搭建了一个装备展示与技术交流的舞台。

据了解,第十六届北京国际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展览会(CM2026),即将于2026年3月26—2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办,展出面积预计将达12万平方米,设“8馆16区”,覆盖海洋工程、海洋油气、陆地油气、海上风电、水下机器人等全产业链领域。届时,将吸引来自8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家企业参展,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2家,国际展团18个。众多国内知名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管网、中国中化、中国船舶、中国航天、航天科工、中国中车、宏华、杰瑞、科瑞、三一、南阳二机、中信重工、潍柴、玉柴、宝武钢铁、大冶特钢、海隆石油、海洋王、中车艾森迪、山东未来机器人、鳍源科技、西沙科技、倍豪船舶、昌辉海洋、沈新聚氨酯制品、精铟海工、凯富博科等,以及斯伦贝谢、卡特彼勒、霍尼韦尔、施耐德、海虹老人、杜邦、Kogas、康明斯、罗尔斯罗伊斯、阿特拉斯・科普柯、安德里茨、艾里逊、ARIEL 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将在CM2026北京海工展这个大平台上开展交流与合作,彰显我国海工领域以及全球海工领域的雄厚实力与无限潜力。

不仅如此,CM2026北京海工展还将吸引超过180000人次的专业观众到场参观采购,专业采购团超百个。

据CM2026北京海工展组委会相关责人介绍,所有参展CM2026北京海工展的展商,均可享受“一对一”买家邀请服务,组委会将根据参展企业提交的需求,为展商量身定制买家邀请计划,精准匹配采购商,助力企业参展效果。本届北京海工展已经吸引俄油、俄气、沙特阿美、伊朗国家石油、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埃克森美孚、BP、壳牌、道达尔、康菲、雪佛龙、哈里伯顿、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德希尼布FMC、福陆工程、三星工程、韩国现代工程建设、英国派特法石油工程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管网、延长石油、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船舶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化、神华、中煤、陕西能源局、山西能源局、总后装备采购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渤海石油、天津临港海洋、天津瑞和海洋、联安海洋工程、利丰海洋工程、环球海洋工程、深之蓝、恒玖、飞昊、宇丰船舶、远航汇通船舶、海玉船舶、海顺通船舶、北京市燃气集团、天津市燃气集团、新奥能源、华北市政总院、惠生工程、中曼石油、振华石油等国内外专业采购团百余个,它们的参与将进一步活跃展会的商业氛围,促进跨领域合作与创新协同发展。

CM2026同期还将举办海工装备发展论坛、新品发布会、国际合作洽谈会等多场技术交流活动,搭建技术对接桥梁,推动量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组委会负责人表示,CM2026北京海工展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通过展示前沿海洋工程技术和装备,促进国内外海工技术装备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海工产业与全球资源深度融合,助力我国海工装备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责任编辑:胡编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环球周刊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sitemap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